郑州外资企业管理学校-实现拓展式无压力快乐学习,入学即就业国家知名企业,一所让家长满意放心、学生乐学自信的学校。
##

教学教研

通知公告
教务制度
教学教研
学分制
专业介绍
专业考证
教师风采
教学活动

媒体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教研
浅谈心理障碍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及防治
发布日期:2014-6-17 点击次数:2284次

作者姓名:张德仁  学校:郑州外资企业管理学校

摘  要:体育课是中职学校教育的必修课,是向学生提供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和改善身体素质,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运用体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了体育教学中产生动机障碍、兴趣障碍、恐惧心理三种心理障碍的原因,提出治疗心理障碍的方法,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障碍;    防治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文明的进步,大大推动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社会发展对身心健康的要求问题,体育作为增强人们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教育学科责无旁贷地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是学校体育所承担的任务和顺利完成体育教学的需要。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否则,对肌肉的控制能力降低,动作失调,造成伤害事故,如果处理不当,日积月累就会变为忧虑,沮丧,愤怒,多疑,自卑,敏感等不健康的心理乃至严重的心理障碍。

一、动机障碍

体育动机是促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的一切体育活动都受一定的体育动机驱使,并指向于一定的目的。体育动机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 并决定着他们在体育锻炼中忍耐痛苦和挫折的限度。所以, 了解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对推动他们参加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引起学生体育动机的因素

1.从生理方面来看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主要是出于保持身体健康、促进身体活动、增强体力、增加耐力、促使动作机敏、解除疲劳、保持良好睡眠的需要。

2.从心理方面来看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能调节情绪,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掌握技能技巧, 增强上进心, 加强注意力, 锻炼意志力, 使性格开朗, 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从社会性的需要来看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是源于扩大社交面、结交新朋友、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的需要。

(二)学生体育动机的培养  

虽然学生参加并坚持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内部, 但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手段,从外部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他们发现体育运动自身所具有的价值,确信自己有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 体验到超越成功与失败本身所蕴含的“挑战”乐趣,这对促进学生长期、自主的参加体育活动是很重要的。

设置合理的目标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属于有目的的行为。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动机,并指导他们的体育行为。例如, 学生在初学游泳时,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确定当天或一个阶段内所要达到的质量和距离的合理目标。当这种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时,就会使练习的进行经常处于自我意识控制之下, 提高努力程度和动机水平。

2. 创设良好的情境

学生上体育课或参加体育锻炼, 都是在教师直接设计或间接控制的情境中进行的。良好的情境具有诱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功能。

(1) 创设激起认知内驱力的情境。

在体育教学中,在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不变的情况下, 变化教学方法, 使活动具有新异性, 使每节课有新东西, 学生有新收获, 组织教法有新意, 就能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

(2) 创设激起归属内驱力的情境

教师应利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人际交往频次高的特点, 让学生体验到教师认同、关心的感情, 这样会使他们从教师的关心和耐心中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的满足, 从而产生继续练习的意愿。

(3) 创设激起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情境

体育教师应创设精神情境以满足学生因自己的胜任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在体育教学中, 让学生出来带操、做示范、轮流做体育小组长, 或是对某方面突出、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充分肯定或表扬,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 均属于此。学生在某个项目上有专长, 让他在代表队或比赛场上充分显现, 他更会体验到自我价值感。

(4) 正确的归因教育

体育活动能直接看到技能动作的效果和比赛的胜负, 因此归因活动频繁。学生的归因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情绪、自信心、个性发展以及后续行为的动机, 所以必须重视归因教育。归因教育重点有二:一是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做全面归因, 即从基源性(因素来源)、稳定性和可控制方面综合分析活动的结果;二是要引导学生多从内在可控因素努力方面归因, 这是因为努力因素是自己能够认知和控制的, 即使失败也不会灰心丧气。

二、兴趣障碍

(一)体育兴趣对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体育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有效保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重要条件。兴趣可以促进成绩的提高、可以实现自我的满足,毅力、勤奋、入迷和忘我的出发点实际上都在于兴趣, 有了强烈的兴趣自然就会入迷, 入了迷自然就会勤奋, 有毅力最终达到了忘我……。近些年来,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体育经费逐渐增加和改善,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喜欢体育的人并没有增加, 反而在减少, 尤其在体育课堂上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学生上课无精打采, 使得体育课未能为有效增进学生的健康作贡献, 因此增进学生的健康除了体育运动训练之外, 体育兴趣与运动效果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 体育教学应该非常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的良方, 而运动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前提, 体育兴趣是与参与体育活动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 全力投入, 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 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动力之一,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和程度。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点燃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宽松学习环境的前提。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课中来。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在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学生自然会尊重、亲近教师,这样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吸引,就会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燃起学习的兴趣。运用多种手段愉快教学,诱发兴趣要使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必须使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愉快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灵活安排教材,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多采用一些启发式、诱导式、提问式及目标激励和竞赛激励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应生动、活泼、多样,练习手段也要新颖多变,不断丰富课堂内容。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采用的方法、手段  

只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体育教学原则,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就会捕捉到激励学生的良机和恰当的方法,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第一,教师要有新颖的教法,给学生灵活多变的新奇感。第二,教师语言要热情、简洁、幽默、风趣,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第三,动作示范要规范、准确、熟练、优美,让学生有模仿的欲望。第四,场地、器材要充分准备,让学生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第五,竞赛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竞赛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促进学生学习锻炼, 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第六, 体育游戏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 训练手段的多样性使学生训练热情不断提高,兴趣不断浓厚。运用这些方法使得教师的“乐教”影响了学生的“乐学”,防止由于运动的苦、累、脏造成学生学习的恐惧心理。

三、恐惧心理

(一)恐惧心理的含义

   恐惧心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对动作比较复杂,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的运动项目,学生比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一旦有了畏难情绪则有碍于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同时还会产生各种错误动作,甚至出现伤害事故,直接影响正常的教学,这种畏难情绪心理学上称为“不安”和“恐惧”。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针对学生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有效地消除和克服这种心理,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增强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方法不当的问题,而且还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主观因素

(1)学生心理素质差

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素质差,技术水平低,而且比较胆小,怕脏,怕累,练习时遇到高难度的动作就害怕,胆怯,躲避,根本没有想到用意志努力去克服,从而形成恐惧心理。

(2)以前失败经历的情境再现

由于运动项目本身的危险性或学生本身的因素,造成运动损伤。一些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受了这样的事实或经验,在教学中,碰到内容与以前经历相类似时,伤害事故的情境就会出现,甚至夸大危险性,而引发对该项目的恐惧心理。

2 . 客观因素

(1)学生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

有的学生身体矮小,或过于肥胖,或体单力薄,离某些运动项目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差距较大而产生了恐惧心理。

(2)教师教学行为不当而引起恐惧心理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讲清动作要领,示范失败,标准过高,要求过严,不能从学生身体技能的实际出发,方法简单,过于急躁,动辄训斥,这些行为的出现便会引起学生上课时的恐惧心理。

(3)场地,器械设备差而引起恐惧心理

在教学中如跑道凹凸不平,器械不稳固,跳箱(山羊)摆放位置不合理等等这些都会使学生引起恐惧心理。

(4)某些运动项目动作技术较复杂,并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在教学中如背越式跳高、鱼跃前滚翻、武术动作等等一些动作技术复杂,并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这些项目都会使学生引起恐惧心理。

3 . 观众效应

在体育教学中,观众(本班同学特别是异性同学)对练习者的影响是双面的, 即可以产生积极因素, 同时也会出现负面影响. 如有些学生在练习时, 为了展示自我, 在练习中表现非常活跃, 积极性很高。 由于中专生处于青春期, 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 生怕自己在练习中出现失误, 会使自己出丑, 会给他人留下笑柄.而使学生引起恐惧心理。

(三)消除恐惧心理的方法

1. 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第一、要注意培养学生大胆,勇敢顽强的思想品质,激发培养正确的 学习动机。第二、要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开展“兵教兵”活动。教师应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培养体育骨干,发动他们去帮助有恐惧心理的学生,这也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意志品质的形成。第三、激发学生情感。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可以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情绪,使课堂气氛和谐,生动活泼,并能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对基础差的,胆小的,心理恐惧较重的学生,千万不能嫌弃他们,而应更加关心体谅,热情帮助和循序善诱。对他们每点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理智改变,克服不利因素,使恐惧心理降到最低限度。

2. 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第一、从语言激励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在练习前通过言语的激励让学生自告奋勇的讲解动作要领或出列示范, 从而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在自己的言语和示范中得到肯定,也可以在临场采用外加刺激的方法,使学生提高自信心,掌握技术、技能,还可以在练习后及时的给学生进行评价,从评价中肯定学生的成功。第二、从教学行为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如教师成功优美的示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组织课堂教学,降低教学要求、保护帮助、相互比较以及用富有激情和强烈感染力的言语,热情亲切的态度去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减轻恐惧心理的目的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 加强学生身体素质训练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基本技能训练以及身体素质的综合训练,它们能互相渗透,又互相促进,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些身体素质训练,即“课课练”,这种做法有一定实效,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断积累,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逐渐消除恐惧心理。

4. 做好充分准备,创造安全氛围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在内容安排上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增加难度。其次,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各种诱导手段要合理采用。当学生出现或者可能出现错误动作时,还可采用变换练习条件。再次,要做好器械安全检查工作,从而营造一个安全的上课环境。

5. 做好教学示范

教师做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技术正确、动作规范、轻松优美,使学生看完后能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但在示范动作过程中要注意:初次示范的动作幅度做得不宜太大,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学生掌握动作水平的提高逐步加大示范动作的幅度。这样可以减少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达到示范的最佳效果。其次,要注重学生的示范能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过程中选择那些性格开朗大方、身材高大、素质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当他们练习时,教师直接给予保护帮助,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动作,从而对其他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使他们大胆尝试。

6. 充分应用保护与帮助

保护与帮助是体育教学中一种教学重要手段。首先,教师要有责任心,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保护与帮助上,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其次,正确运用保护与帮助的手段。如教师的站位正确。最后,培养学生干部进行保护与帮助。同学之间的保护使他们放松,有利于消除恐惧心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得出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以便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消除恐惧心理。其实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以上提到的是最主要的几种,仅从这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够的, 因此要上好每节课,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 深入地了解心理学特征, 针对课堂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 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建议将体验式教学运用到教学中,同时野外拓展训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光明.体育教学中逆反心理及其对策[M].中国体育教育, 1992.

[2] 卢文文.大学生健康教育概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 戚文科.谈青少年不健康心理及其教育对策[J].中国学校体育, 1998第9期第4卷。

[4] 许美德,巴斯蒂等.中外比较教育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 刘晖.制度创新为中国教育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J].教育科学,2003, 6(4).

[6] 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 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8] 颜军.体育教育心理学[M].神州出版社,1993.

[9] 许尚侠.体育心里的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0] 李建周.体育心理学的试验复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1] 郑日昌.心里测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12]董奇.心里与教育研究方法[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

[13]舒华.心里与教育研究方法中的因素试验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4]晋劲敏.中小学教学心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

[15]章志光.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6]韩进之.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