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外资企业管理学校-实现拓展式无压力快乐学习,入学即就业国家知名企业,一所让家长满意放心、学生乐学自信的学校。
##

教学教研

通知公告
教务制度
教学教研
学分制
专业介绍
专业考证
教师风采
教学活动

媒体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教研
浅谈对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4-6-17 点击次数:3127次


郑州外资企业管理学校  张占华

内容摘要:根据我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却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思考如何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从德育课程内容、方式的改变入手,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基础上,与家长做好沟通协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引导全员参与共同营造德育教育良好环境几个方面论证,以达到提高德育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院校       德育教育       实效性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有益于社会、子孙后代的事业。教育的职能共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培养人格,第二是开发智力,第三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所以德育应该是教育的基础。而今天中职院校德育面临一系列问题,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中职院校德育实效性差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最近几年来,由于普通高中升学比例的提高、大学的不断扩招,以及社会对人才层次需求的逐年提高,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职学校生源不足、生源整体素质下降的局面。另外,社会上一些片面价值观取向和舆论导向对中职学校带来负面影响,使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比如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中,一个女孩的“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再自行车上笑”影响了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判断,更有甚者一些学生明确表示认同。中职学生心理不成熟,自制力较差,有部分学生半夜翻围墙出校门,到网吧通宵上网。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认识偏差,“职高无用”论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学生自卑和逆反心理严重,有的甚至十脆破罐子破摔…  这些社会环境的改变使中职德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二)家庭因素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场所。由于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合作意识、怕吃苦、依赖信强、缺少独立性。并且经过了普通高中的层层筛选,来校就读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素质等方面普遍低于普通高中生。很多学生把家里的许多不良行为带进校园:上课吃东西,碰到老师熟视无睹、说脏话、旷课、逃学、聚众斗殴、违反规章制度等现象非常普遍,给中职院校德育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部分学生即使在学校受到了系统的教育,回到家里由于家人的溺爱,也可能发生“5+2=0”的现象,致使学校德育教育成效为零!

(三)学校因素

在整个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一些院校犯了“重智轻德”的错误,德育课上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有时在教育时更忽视了手段和方式,德育课特色不明显,造成了学生对受到的教育只是放在了表面而没有深入到内心,这些现象都阻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有些中职院校在德育课改上做的不彻底,本身加上生源的下降,学校对一些学生管理不严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目前部分中职院校师资队伍有的是非师范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缺乏系统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忽略了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个性心理与普教的差异,造成工作实效不高,甚至适得其反的后果。

(四)学生自身因素

中职院校学生像是经过了重重过滤器,而被筛选出来的人,所以大部分学生潜意识里有一种“自卑”感,总觉得是“失败者”。缺少学习的动力,缺乏学习积极性。现在的中职学生多数是90后,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思想也较早熟,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思想、行为,强调个性,喜欢独立行事。但由于自身年龄、经验和能力的局限,往往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方面比较薄弱,逆反心理明显,以致为人处事易于冲动和偏激,部分中职学生过份注重穿着打扮,喜欢相互攀比,摆阔气、乱花钱,难以把握异性之间交往的分寸,显得幼稚。还有部分学生常常感到前途无望,有的迷失了方向,进网吧、聊天、玩游戏、上网成瘾,沉浸在虚无缥渺的空幻之中吸烟、酗酒、有些学生甚至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对学校单纯的理论说教从心里持敌对的心理…所以学校的德育教育也打了折。

二、对加强德育教育实效性途径和方法的思考

任何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道理既懂也能讲,而且对德育都能评判一番,而难的是操作与践行,难的是有实效,中职德育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改变学校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不可否认一些院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如果要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方式,做到中职课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要求,应该在教育时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鼓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改变过去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比如“情感教育法”、“化抽象为具体”、“体法验法”、“情景模拟法”等等,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争取做到“声情并茂”。另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单单集中在德育课堂上,应该渗透于每一门学科,深入到每一分钟,坚持“时时是育人时,处处是育人地”做到“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在教育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靠教师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靠教师来设法启发和发散。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决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①对于德育而言,如果没有对学习主体的了解与尊重,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五官并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比如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去讨论辨析。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热情有了,而参与的过程就是德育的过程,接受的效果也会提高!在教学中,我曾有过这样的尝试:先顺着学生,再‘牵’着学生,先让他们参与进来再引导教育,就像《教育新理念》中说“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②  。

(三)长期坚持与家庭沟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为了避免“5+2=0”的德育模式出现,学校教育应该与家长经常沟通,并能把它长期坚持下去。现在在一线的工作中发现了这样的事情:学生积极主动遵守学校纪律,而家长对学校的纪律不以为然,比如说吸烟问题、旷课问题,这时候不是积极配合学校工作而是拖教育的后退,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对纪律的态度。所以,家长是否有育人理念,是否配合学校工作大大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学校在教育时应该与家长沟通,使家长与学校保持一致,而且也应该把它作为一项工作长期做下去。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社会实践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深入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对于学校的活动来说,应该不用刻意的去寻找。在军训时告诉学生体验艰苦奋斗的传统,体会军人“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精神;在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让学生打电话给父母亲口说“谢谢”;在清明节带着学生去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培养他们的爱国之情;在学校举行的拔河比赛、运动会上,让学生体会团队的力量、学会合作;在地球日、无烟日让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五)重视德育,营造良好环境

林崇德教授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③,所以学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先,时时育人、处处育人,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的教育思想和德育理念,高度重视德育工作,这离不开全员的参与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学生之间应该是亲密、和谐的,努力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才能弘扬正气,顺利地实施德育教育,对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应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养奸,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校园,才有良好的育人环境。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系统。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要想摆脱德育教育实效性差的困境,中职院校应该从德育课程内容、方式的改变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家长做好沟通协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引导全员参与共同营造德育教育良好环境,以切实达到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1版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开明出版社,1999年第1版。